前言
介绍两大模型与它们的区别
两大模型—详情
OSI(Open System Interconnect),即开放式系统互联
每一层实现各自的功能和协议,并完成与相邻层的接口通信
通信特点:对等通信
- 为了使数据分组从源传送到目的地,源端OSI模型的每一层都必须与目的端的对等层进行通信。在每一层通信过程中,使用本层自己协议进行通信。
作用 | OSI七层模型 | TCP/IP四层模型 | 协议 |
---|---|---|---|
为用户的应用程序提供 网络服务 在应用层交互的数据单元我们称之为报文 |
应用层 | 应用层 | 网络服务协议:HTTP,HTTPS,DNS,FTP,POP3、SMTP(电子邮件系统)等 |
把数据转换为 与 接收者 的 系统格式兼容并适合传输 的 格式 向上为应用层提供服务,向下接收来自会话层的服务 |
表示层 | Telnet, Rlogin, SNMP, Gopher | |
在数据传输中 设置和维护 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连接 | 会话层 | SMTP, DNS | |
主要任务是为两台主机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,处理数据包错误、数据包次序,以及其他一些关键传输问题 将下层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段和传输,到达目的地址后再进行重组(这一层数据叫做段) |
传输层 | 传输层 | TCP, UDP |
IP协议层:通过IP寻址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,为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,正确的传送至目的处 在发送数据时,网络层把传输层产生的报文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和包,向下传输到数据链路层 |
网络层 | 网络层 | IP, ICMP, ARP(将IP地址解析成对应的MAC地址), RARP, AKP, UUCP 路由器 |
将比特组合成字节,再将字节组合成帧 决定访问介质的方式 差错检测,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|
数据链路层 | 网络接口层 | FDDI, Ethernet, Arpanet, PDN, SLIP, PPP 交换机 |
通过物理介质(集线器、中继器、双绞线、同轴电缆等)传输比特流(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,由1、0转化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,到达目的地后再转化为1、0) | 物理层 | IEEE 802.1A, IEEE 802.2到IEEE 802.11 |
两大模型—关系
- OSI先有模型,后有协议。有了标准,再进行实践;而TCP/IP则相反,先有协议和应用再提出了模型,且是参照的OSI模型
- OSI是一种理论下的模型,而TCP/IP已被广泛使用,成为网络互联事实上的标准。